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根据最新公布的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这道“防线”不断健全: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455万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基层既是基础单元,又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上级医院预留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之后,各地方便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医”的一个缩影。放眼今日,我国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提高。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家门口就医”的梦想照进现实,老百姓的健康福祉将更有“医”靠,健康中国建设将迈出更坚实步伐。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全国人民上协和”,这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真实写照。由于医疗资源“胖瘦不均”,各种“疑难杂症”也随之而来:县级医院“吃不下”,一床难求;基层医院“吃不饱”,医疗资源被浪费,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一条重要国际经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出诊,对社区患者进行诊治的同时开展带教,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就要提升基层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从而把小病、慢病、常见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近年来,从开展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到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各地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致力于培育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在浙江安吉县,2018年开始探索“中医师承定向培养”模式:选拔当地农村青年,拨专款、配师父、给编制,完成4年培训后回村行医,这为解决乡村医生“青黄不接”难题提供了思路。事实证明,只有让人才留得住、留得下,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服务保障、扩大宣传引导,调动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双向奔赴的积极性,有效满足“家门口就医”的需求,切实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是最重要的“1”。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聚焦医疗领域,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前进道路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就一定能让百姓健康福祉更有“医”靠,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不可逆转之势攀登到新的历史高度。
作者: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