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及着力点

2024年05月23日 11:44:08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李瑞广 编辑:文骥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则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制约着绿色生产方式,如果没有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发展,就不可能产生绿色生产方式,更不可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必须强化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创新,对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堵点卡点。

  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是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重要前提,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为基本遵循,以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价值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认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遵守“伟大的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因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杜绝生态环境破坏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式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着力点

  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从根本上革新人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从政府层面建立健全绿色生活制度,推动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转型。英国学者卡萝塔·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中指出:“制度领域是每一阶段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的一般思维地图所盘踞的地方。它也是标准、法律、规则、监督机构和负责社会治理的整个结构所组成的网络。”在推动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绿色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首先,要加大制度供给,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在相关绿色生活制度中明确规则和程序,把绿色生活方式的原则具体化,使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大违法成本,构建较为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有效绿色生活监管模式;其次,要充分发挥税收、补贴的调节作用。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企业征收碳税、提高相关产品的消费税。对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并对消费者给予一定的消费补贴,调动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和人们消费绿色产品的积极性;再次,要用制度的“刚性”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扎根到人民们“心田”,通过制度约束引导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从科技层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优化绿色创新资源布局,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绿色产业结构,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以丰富绿色产品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要推动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实现绿色低碳和经济增长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贪大求洋、一哄而上,防止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从社会层面大力倡导科学消费观,积极营造绿色健康生活新风尚。马克思在批判扬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消费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已经异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消费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科学消费观应从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三个向度发力。

  首先,应大力倡导适度消费观。适度消费注重对度的把握,要求消费水平必须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保持在客观界限之内,是一种既反对过度消费又反对抑制消费的科学消费方式。一方面,要坚决反对过度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适度消费既契合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包含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在需求。绿色健康生活方式除了适度物质消费,更关键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要倡导消费个体提升精神境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在反对过度消费的同时也要反对抑制消费,避免压抑个体正常发展需要和抑制社会消费需求。

  其次,应大力倡导公平消费观。公平消费是指消费个体在消费物质资料和自然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其它消费个体权益的一种消费方式,它包括代内公平消费和代际公平消费两个方面。我们要倡导代内公平消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遏制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和过度消费,多措并举减小两个群体的消费差距。要倡导代际公平消费,限制当代人的过度奢侈消费,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足够的绿色生存发展空间。

  再次,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是指消费个体在消费过程中既要满足自身需求和健康发展,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和对资源浪费的一种消费方式。绿色消费观是人类对传统粗犷消费模式的创新发展,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弘扬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消费观。因此,我们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作者:河南科技大学,李瑞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