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把手铲”和“一片甲骨”的故事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分享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之美,坚定“我心归处是中华”的文化自信;探索以文化“两创”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的新表达……7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从千年古都出发,乘中华盛世启航。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云”逐“数”,以文物、遗产、文字为魂,用技术、平台、应用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赋能现代文明,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与时俱进,也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数字”赋能,文化遗产“活”起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56项世界遗产、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到考古盲盒、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助于唤起定格在文化遗存里的历史记忆、梳理中华文明进步的时代脉络,解惑“盛世中华、何以中国”之问,以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增进国民民族自豪感。
“云端”出彩,文化资源“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从传统戏曲到文物保护,从传统村落到年俗节庆,从传统手艺到特色产业,新上榜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构建“非遗+互联网”新形态,助力更多精品“线上”出圈、“云端”出彩,推进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传承,让文化资源“动”起来、“潮”起来、“火”起来,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振兴了文化产业,带动了社会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e路”传承,文化自信“燃”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现代化的灵魂。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善于借道“数字化”,上“云”用“数”、追“云”逐“数”,帮助人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启迪、激励人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更强的历史主动性,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扛起建设现代文明的重大使命,奔赴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
作者:范子军